金山云听⑪︱朗诵《南川东街印象》
《金山云听》
精选深度好文,品味书香南川
第十一期:《南川东街印象》
文章作者:任启民
♬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
音频录制 | 马小宇南川融媒体中心FM97.0主持人天上飘着似有似无的雨,我们小时候叫飞飞雨,不叫毛毛雨。我们走进南川东街的时候,都撑着伞。春雨,飞飞雨,恰是一种氛围,适合怀旧。
飞飞雨很快就停了,我们收起雨伞。走在街道上,仿佛走在旧时的记忆里。多么熟悉的街道!是一种生命里的熟悉,浸润在时间的长河中、浸润在生命成长中。
青石青砖铺就的路面,青灰的砖墙,灰黑的瓦片,木板装饰的店面,老街景,老铺面,旧招牌……完整再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景象。首先把我们眼球抓住的是那杆大秤,秤盘里起码可以坐下四五个小孩子。杵在地上的秤砣,一个大力士也搬不动。
那时候,根本没有什么电子秤,民间交易都是用杆秤。一把菜放到秤盘里,秤砣放到合适的位置,秤尾高高翘起来。好了,一手交钱一手交货,各取所需,童叟无欺,买卖兴隆。
今天不是赶场天,也不是节假日,街上游人不多,正适合我们慢慢走仔细看。各家店门口有许多盆栽花花草草,各种花盆都用尽心机,把我们拉回到几十年前。一个废旧木盆放在矮墙头,盆里的杜鹃花蓬勃绽放。一个竹编箢篼挂在墙上,翠绿的垂盆草披垂而下。旧木箱直接放在门口做了花坛。那些门口的老罐子,墙角的旧磨盘,比鲜花还吸引人。许多人举着手机相机不是拍花草,而是拍特殊的花盆和老物件。
在寻味老街饭铺前,门旁放着一架老风车。以前农村家庭家家必备这个宝贝,谷子打成米后,用风车分离出米粒和谷糠。
后面隔着一个小巷,挂着皇冠歌舞厅的招牌。这正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火爆起来的行业。店铺名称都透着几十年前的时代气息,大土粮站,解放食堂,南川招待所,和平录像厅,城门洞……我看了看,这像一个小超市。也许,它最早的时候就是一间开在城门洞里面的一个小小杂货铺子。那些有着门洞的城墙,明朝清朝的城墙,更加久远,已经不在我们的记忆里。
东街是真实的老街,满是人间烟火气。油条店冒出阵阵油香味。稀饭包子豆浆,各种香味弥漫。锅盔店的平锅摆在铺子门前,焦黄的锅盔在里面一圈一圈排着队。张老师被吸引了,跑去买了几个,装在手提纸袋里提着,带回家给孩子当礼物。“扎包儿”——走在南川东街,老式的叫法自然就回到我的脑袋里。旧年间,人们走亲访友,给人家带去的礼物,或者给老人孩子带回家的礼物,就是用黄表纸包起来,用草绳捆扎成包。
家庭记忆体验馆更是南川东街的特殊之处,里面布置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不同时期的家庭场景。室内陈设,家具、器皿、墙上的照片、奖状、贴画,都具有各个时代的特色。相应的,还陈列了那个时代的理发店、照相馆、影剧院、书店。摆满五个大书柜,标明2分钱看一本的画书,让我们一行人大为赞叹。儿时那最特殊的记忆,此时此刻真真切切浮现在眼前。家庭记忆体验馆里面,一条楼道里的标语尤其让人感慨颇多,这条标语是用白粉笔写在墙上的:“只生一个好”。
从家庭记忆体验馆出来,就离梦想摩天轮很近了。这是南川东街的地标建筑,横跨在两座楼顶上。远远的,还没有走进东街街口我们就看见了它。走在南川东街,各处都可以看见它。有梦想真好,有梦想高高在上,南川东街永远不老。正街两旁,有许多分岔出去的小巷,通向最朴实平凡的烟火人间。
姚家巷巷口,一面青砖墙,除了几个黄木框的大窗户外,挂满了各种不同样式、各个时代的钟表。这面墙是不是叫时光之墙呢?这些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是怎么流走的吗?一个人怎样变老?一面墙怎样变老?一条街怎样变老?一座城市怎样变老?或者,老而不衰,又焕发了新的生命。
最后,我们走到“南川火车站”。一节绿皮车厢,几条木制长椅,一个站牌,上面写着“南川站”,左边指向“过去”,右边指向“未来”。我们和绿皮车厢一样,停留现在,连接着过去与未来。
南川东街,有景有物有美食,还有人情温暖。
END
内容:南川融媒体中心
编辑:唐浩鑫
责任编辑:金大洪
值班总编:任北川
总编辑:李如军
声明:本公众号内容注明原创内容,系南川发布原创作品,版权归南川发布所有。若要转载,请在后台留言发起授权申请,获得明确授权认证之后,方可转载发布。否则视为侵犯版权。